“东风好作阳和使,逢草逢花报发生”。春意盎然的清明时节。花儿竞相绽放枝头。如此良辰美景,与友人结伴同游,赏花把酒,怎能不叫人心动?林花著雨,烟柳迷蒙,让人置身自然,忘却了烦忧。小编今日就带大家先饱眼福,品味那些花儿中的诗意。清明了,我们一起来赏花吧!据《焦氏笔乘》载:“小寒,一候梅花,二候山茶,三候水仙。大寒,一候瑞香,二候兰花,三候山矾。立春,一候迎春,二候樱桃,三候望春。雨水,一候菜花,二候杏花,三候李花。惊蛰,一候桃花,二候棣棠,三候蔷薇。春分,一候海棠,二候梨花,三候木兰。清明,一候桐花,二候麦花,三候柳花。谷雨,一候牡丹,二候荼,三候楝花。花竞则立夏矣。”玩迎春花赠杨郎中【唐】白居易金英翠萼带春寒,黄色花中有几般。
恁君与向游人道,莫作蔓菁花眼看。
迎春花,春首开花,故名。落叶小灌木,高三四尺,枝条细长下垂成拱形,似蔓状;对节生小枝,一枝三叶;花黄色,首春先叶而开。《草花谱》:“春首开花,故名。”《广群芳谱》云:“虽草花,最先点缀春色。”宋晏殊有《迎春花》诗:“偏凌早春发,应诮众芳迟。”赵师侠《清平乐》词:“纤柔娇小争春早”,“殷勤先去迎春”。皆咏其首春开花的花候特征。 迎春花原产我国,自生于高山灌丛或岩石缝中,很早就在各地获得了广泛的栽培。又名黄素馨、金腰带,落叶灌木丛生。株高30-100厘米。小枝细长直立或拱形下垂,呈纷披状。3小叶复叶交互对生,叶卵形至矩圆形。花单生在去年生的枝条上,先于叶开放,有清香,金黄色,外染红晕,花期2-4月。 迎春花与梅花、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"雪中四友"。不仅花色端庄秀丽,气质非凡,具有不畏寒威,不择风土,适应性强的特点,历来为人们所喜爱。迎春花栽培历史1000余年,唐代白居易诗《代迎春花召刘郎中》以及宋代韩琦《中书东厅迎春》和明代周文华撰《汝南圃史》均有记载,迎春花现在为河南省鹤壁市的市花。咏连翘【古】佚名千步连翘不染尘,降香懒画蛾眉春。虔心只把灵仙祝,医回游荡远志人。
连翘花为落叶灌木、高可达3米,基部丛生,枝条拱形下垂,小枝褐色,稍有棱,有凸起的皮孔,髓中空,节间中空。单叶或3小叶,对生,卵形或椭圆状卵形。花金黄色,先叶开放。花期4月-5月。连翘的生长没有什么祈求。它喜欢光,但又不怕阴。它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,但也很耐寒,耐干旱瘠薄。它不择土壤,只要有土它就能顽强生长。
观赏连翘花的最佳地当选河南新密市岐伯山。这位歧伯就是自古以来被人们传颂数千年的大医家岐伯——“岐伯,北地人,生而精明,精医术脉理,黄帝以师事之,著《内经》行于世,为医书之祖。”在歧伯墓的东面有一条沟叫大臣沟。每年春天,大臣沟的沟上沟下密布的连翘花肆意开放,一片金黄,游人如织,十分壮观。题都城南庄【唐】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桃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,高约丈余,原产于我国西北,栽培历史达三千年以上。中国最早记载桃树品种的古籍,是公元前十世纪《尔雅·释草篇》:“旄(音矛),冬桃;榹(音四),山桃。得益于悠久的种植历史、辽阔的种植区域,中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,培育出了绚丽多姿的桃树品种,南至江浙,北至吉林,几乎遍植桃树。
据统计,起源于中国的桃树品种达上千种,其中代表性观赏桃花有:
白桃,花白,单瓣。白碧桃,又名千瓣白桃,花白,复瓣或重瓣。碧桃,花淡红,重瓣。绛桃,花深红,复瓣。复瓣碧桃,又名千瓣碧桃,花淡红,复瓣。绯桃,花鲜红,重瓣。洒金碧桃,又名日月桃,花白或粉红,而且同一株上花有两色,或同一朵花上有两色,甚至同一花瓣上有粉、白两色。此外,还有紫叶桃,垂枝桃、寿星桃等等。
今天,观赏桃花的著名景点更是不可枚举:
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中外闻名。进入石牌坊大门,大路两旁,青山脚下,山溪岸边,到处种植桃花。每至春日,红白交映,锦绣成堆,令游人如痴如醉。
上海西南龙华镇--“龙华晚钟”为旧日沪城八景之一,每年农历“三月三,龙华看桃花”,为传统习俗。龙华公园有桃花一千多株,品种很多,如赛白桃、粉碧桃、日月桃等。南汇县开辟了一处新兴的桃园,植有桃树三万多亩,面积大,品种多,为华东之最。
北京西郊植物园,植有五千株碧桃。每年春季,真是花开时节动京城。杏花【唐】温庭筠
红花初绽雪花繁,重叠高低满小园。正见盛时犹怅望,岂堪开处已缤翻。情为世累诗千首,醉是吾乡酒一樽。
杳杳艳歌春日午,出墙何处隔朱门。仲春二月是杏花时节。杏树是古老的花木,在我国已经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了。杏花品种大体有三:垂枝杏,小枝下垂;斑叶杏,叶片具淡黄斑点;山杏,花常两朵并生。盛开时的杏花胭脂万点,占尽春风。
宋代诗人杨万里曾经在诗中写到:道白非真白,言红不若红.请君红白外,别眼看天工。原来,杏花有变色的特点,含苞时,色纯红,随着花苞渐开,花瓣的红晕会逐渐褪去,到谢落时就变成雪白的颜色了。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杏花开时,恰逢清明前后,多有蒙蒙细雨,不肯放晴。尤其江南一带,更见如此。以致诗人多以杏花春雨入作。“燕子不归春事晚,一汀烟雨杏花寒。”“客子光阴诗卷里,杏花消息雨声中。”绵绵的春雨因杏花而充满着诗情画意。好事近·赋庭下新开梨花【元】王恽轩锁碧玲珑,好雨初晴三月。放出暖烟迟日,醉风檐香雪。一尊吟远洗妆看,玉笛笑吹裂。留待夜深庭院,伴素娥清绝。梨,蔷薇科梨属,落叶乔木,叶圆如大叶杨,干有粗皮外护,枝撑如伞。春季开花,花色洁白,如雪五出,具有浓烈气味。果可供生食外,还可酿酒、制梨膏、梨脯,以及药用。
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俏在丛深一笑中。”梨花在我国约有2000余年的栽培历史,种类及品种均较多,历史悠久,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,其素淡的芳姿更是博得诗人的推崇。置身于梨园春景,如同来到一片冰清玉洁的世界,万亩一望无际的玉树银花,成群的蜂蝶勾画出一道绝美的画卷。幽深的梨花芳香,新鲜的泥土气息,沁人心肺,使人如痴如醉,仿佛到了亦真亦幻的人间仙境。苏轼海棠诗卷(节选)【宋】 苏轼江城地瘴蕃草木,唯有名花苦幽独。 嫣然一笑竹篱间,桃李漫山恶粗俗。 也知造物有深意,故遣佳人在空谷。 自然富贵出天姿,不待金盘荐华屋。在古代,“海棠”一名被冠用于四种木本植物,即西府海棠、垂丝海棠、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,按今天科学的植物分类法来看,它们虽都同为蔷薇科,却并不同属:西府、垂丝海棠为苹果属,贴梗、木瓜海棠为木瓜属,差异是颇大的,但古人因为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,把它们捏合在一起,号为“海棠四品”,芳名昭彰,现代的分类学家也很无奈,虽然已名正其类,却无法变易其名,只得因循守旧,仍称“海棠”了。
海棠于春季二三月开花,花质柔嫩,花色艳丽,各品种的花或是艳红,或是粉红,或是淡红,或是白中微有红晕,总之,花多染红色,纯白的品种当然也有,偏少而已;所以典型的海棠,往往是人们看到的那类红中有白、白中泛红的花色,好似少女的唇颊,不胜娇羞,而绝无做作。
所以王象晋《二如堂群芳谱》这样赞道:“其花甚丰,……望之绰约如处女,非若他花治容不正者可比。盖色之美者,惟海棠,视之如浅绛外,英英数点,如深胭脂,此诗家所以难为状也。”而且每年春期,红苞金蕊应候而开之时,只见满树的花朵,摇曳枝头,远望之,有如红霞一片,降落尘寰,令人叹为观止。清平调【唐】 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, 春风拂槛露华浓。
若非群玉山头见, 会向瑶台月下逢。唐代开元年间,李白即以牡丹喻贵妃,遂成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、“一枝红艳露凝香”、“名花倾国两相欢”《清平调》辞三章,极是脍炙人口。从此,牡丹便有了“国色天香”的美誉。 吴中俗谚云:“谷雨三朝看牡丹”。谷雨一至,牡丹盛开,此话是很灵验的。不过,这并非只是吴中(今苏州)的“专利”。牡丹原产我国,是一种较耐寒的花木,南北各地均有分布,而以江、淮、河流域的载培最为适宜。 相传,女皇武则天在寒冬里突发奇想,要游览上苑,命人专门宣诏:“明朝游上苑,火急报春知。花须连夜发,莫待晓风吹。”面对武则天甚为霸道的宣诏,百花无不赶紧准备。第二天,武则天游览花园时,看到园内众花竞开,却独有百花之王牡丹拒不开放。武则天一怒之下便命人点火焚烧花木,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。谁知,这些已烧成焦木的花枝竟开出艳丽的花朵。故有诗云:“邀勒春风不早开,众芳飘后上楼台。数苞仙艳火中出,一片异香天上来。” 牡丹严守春风花信,不肯早开,人们喜欢牡丹,不仅仅是因为它艳冠群芳的国色之美,也是因为它敢于藐视一切的王者气慨。玉兰【明】睦石霓裳片片晚妆新,束素亭亭玉殿春。已向丹霞生浅晕,故将清露作芳尘。玉兰花,古名木兰花,又名望春、辛夷、木笔。落叶乔木,高数丈。花初出枝头,色白带紫(也有桃红和紫色),苞长半寸而尖锐如笔头,故又称木笔花。《本草纲目》引陈藏器曰:“初发如笔头,北人呼为木笔,南人呼为迎春。”按,当为望春。迎春花色如雪,立春首候;望春白中带紫,立春第三候,迟十日开。故宋人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云:“木笔(望春)、迎春自是两种。”《花镜》则明确指言:“辛夷,一名木笔,一名望春。” 诗人咏木兰,多自其花形如笔着墨。后蜀欧阳炯《辛夷花》云:“含锋新吐嫩红芽,势欲书空映早霞;应是玉皇曾投笔,落来地上长成花。”言其花含笔锋,其势似将天空为纸(势欲书空);并拟想其为玉皇投笔而成之花。其实,早在《离骚》当中就有了描写木兰的诗句。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”将木兰描述为清高雅致的花卉,倒出其纤尘不染的高洁品质。杜鹃花 【宋】杨万里何须名苑看春风,一路山花不负侬。日日锦江呈锦样,清溪倒照映山红。杜鹃花一名映山红,每年农历三四月,杜鹃鸟从那遥远的南方归来,当人们听到它的啼叫声时,此花便如火如荼地怒放起来,只见到处叠红堆紫,灿若蒸霞,映得满山一片火红,因此有这两个名称。 后世写诗,多喜欢捡拾杜鹃啼血滴而成花的典故,然而,杜鹃花的花色其实很丰富。古人最早记述的杜鹃花既不是红也不是白,而是黄色的,其名为羊踯躅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指出:“(杜鹃)花辛有毒,生于淮南,可治贼风,恶毒诸邪气。”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药用价值。 杜鹃花别名还有山石榴、山丹花、山踯躅、红踯躅、紫踯躅、山鹃等;其中黄杜鹃又称黄踯躅、闹羊花、老虎花、玉支、羊不食草等。杜鹃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常绿、半常绿乔木或落叶灌木,花大形,花色除了红、紫、黄、白外,还有淡蓝、浅绿等色,春夏两季开花。杜鹃花一丛千朵,烂烂漫漫,赪如丹砂,灿若堆锦,美不胜收。
诗人白居易对杜鹃花情有独钟,多有佳作赞杜鹃,其中脍炙人口的“花中此物似西施,芙蓉芍药皆嫫母”两句,更为杜鹃花争得一个美名即“花中西施”,并传诵至今。采桑子【宋】赵师秀梅花谢后樱花绽,浅浅匀红。
试手天工,百卉千葩一信通。
馀寒未许开舒妥,怨雨愁风。
结子筠笼,万颗匀圆讶许同。
樱花为落叶乔木,国内普遍有早晚樱,垂枝樱,云南樱等品种。作为春天的象征,在春天樱花树上会开出由白色、淡红色转变成深红色的花。它可分单瓣和复瓣两类。单瓣类能开花结果,复瓣类多半不结果。 樱花是早春重要的观花树种,被广泛用于园林观赏。樱花可以群植成林,也可植于山坡、庭院、路边、建筑物前。盛开时节花繁艳丽,满树烂漫,如云似霞,极为壮观。可大片栽植造成“花海”景观,可三五成丛点缀于绿地形成锦团,也可孤植,形成“万绿丛中一点红”之画意。樱花还可作小路行道树、绿篱或制作盆景。 常见有文章称中国樱花来自日本,这实为有待考证。这也与樱花这个名谓在中国典籍中记载不多有关。因樱花和樱桃外观很像,古人记述颇为含混,古代樱花便不似别的名花那么被人熟悉,但是在古老籍册仍可觅到它的点点芳踪。
白居易有诗“小园新种红樱树,闲绕花枝便当游”,便是描述了樱花盛开的景况。明代于若瀛的诗中提到樱花:“三月雨声细,樱花疑杏花”。而日本植樱特盛,其名声盖过中国樱花,便有了原生的传说。长春花五首·其二【宋】徐积一从春色入花来,便把春阳不放回。雪圃未容梅独占,霜篱初约菊同开。长生洞里神仙种,万岁楼前锦绣堆。过尽白驹都不管,绿杨红杏自相催。在我国,月季是园林绿化中最常见的观赏花卉之一,其“花色之多,花期之长,可谓真风流。”月季花有许多别名:长春花,月月红、斗雪红、四季花、胜春、胜花、胜红、瘦客等都是。它系蔷薇科常绿或半长绿直立短灌木,茎上有钩刺,叶的边缘有锯齿。原种的花深红至淡红色,变种有黄、白色,花芳香。 月季的花期漫长,“一年长占四时春”,此话绝非浪得虚名。如江浙地区,农历四至九月开花不断,还有一些地区花期甚至更长,自古如此。对月季这一相继长开不衰的特点,诗人交口称誉:“只道花无十日红,此花无日不春风”(宋·杨万里),“花开花落无间断,春来春去不相关”(《广群芳谱》引《百氏集》),“不比浮花浪蕊,天教日月常新”(宋·赵师侠),“一两枝儿,但是风光总属伊”(宋·王仲甫)。月季红苞逐月,四时长春,且花容娇艳,香味浓郁,集这些优点于一身,难怪令人叹为观止,流连忘返!蝶恋花【宋】王义山移向慈元供寿佛。压倒群花,端的成清绝。
青萼玉包全未拆。薰风微处留香雪。
未拆香包香已冽。沈水龙涎,不用金炉爇。
花露轻轻和玉屑。金仙付与长生诀。
栀子花香诱人,人们因此说它与佛有关,号为“禅客”。花中栀子,有如酒中茅台,其香之醇厚浓郁,着实令人沉醉。如今不少科普书常教人嗅花不要凑得太近,也是这一道理。然古人唯就栀子花发此议论,实因栀子芳气太盛,往往让人把持不住,拈枝就近嗅之,遂提出警告。由此可见,栀子花的香味是如何蛊惑人心了。 栀子的花六瓣,纯白色,蔫时就转为黄色了。但即便萎落在地,那枯黄的花仍有十足的香气,令人舍不得扔掉。惜花之人,不妨将它拾起来,夹于书页中,不过数日,整书都会“芳气袭人”呢!宋人王义山有《蝶恋花》词,赞栀子花之风神,并视栀香胜似沉水、龙涎。其实,不管是以芳香、形色点缀生活也罢,食用也罢,栀子都是一种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重要花卉,得到国人的喜爱,实不足为奇。满庭芳·茉莉花【宋】柳永
环佩青衣,盈盈素靥,临风无限清幽。出尘标格,和月最温柔。堪爱芳怀淡雅,纵离别,未肯衔愁。浸沉水,多情化作,杯底暗香流。
凝眸,犹记得,菱花镜里,绿鬓梢头。胜冰雪聪明,知己谁求?
馥郁诗心长系,听古韵,一曲相酬。歌声远,余香绕枕,吹梦下扬州。茉莉为木犀科茉莉属常绿灌木,枝条柔弱纤细,卵形对生的叶子亦显得单薄。花白色,很小,但极为芳香,总是数朵聚生于枝顶或枝腋。茉莉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,不耐寒,在我国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种植最为适宜,往北则须注意保护越冬,要移入户内或温室防寒。 自茉莉引入中土后,南方的粤、闽、滇一带气候炎热,一直是历史上最主要的栽培地区。嵇含《南方草木状》说茉莉“植于南海,南人怜其芳香,竞植之”,就是较早的记载。茉莉花的花期为5-8月,花极香,为著名的花茶原料及重要的香精原料;花、叶药用治目赤肿痛,并有止咳化痰之效。茉莉花色洁白,人所共知,但在古书上也有其他颜色的记载。常见的茉莉花白如雪,香浓似麝,在体现人类爱美求美的簪花习俗中,是最受妇女青睐的花卉之一。文章来源:何小颜著《花之语》.中国书店;互动百科等。微信编辑:郭英倩